正在加载

缘起说名词解释(剩余精力说名词解释)

  • 作者: 马颜宁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05-08


1、缘起说名词解释

缘起说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,认为世间万物并非独立存在,而是因缘和合而生。

缘起,又称缘起法、缘起性,指一切事物都由各种因缘共同作用而产生,无有自性。缘起有以下两层含义:

1. 互为缘起:一切事物相互依存,相互作用,没有哪一个事物是独立存在的。例如,椅子是由木头、钉子、油漆等材料组成的,如果没有这些材料,就没有椅子。

2. 无自性缘起:事物本身并没有固定的、不变的本质,而是随着因缘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。例如,花开花落,花朵的本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,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。

缘起说的基本原理可以用“三法印”来概括:

1. 诸行无常:一切事物都是变化不定的,没有永恆不变的东西。

2. 诸法无我: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自我,而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。

3. 涅槃寂静:超越了生老病死的轮回苦海,达到解脱的境界,称为涅槃。

缘起说是佛教教义的基石,它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无常、无我、因缘和合的本质,为众生指出脱离苦海,获得解脱的道路。

2、剩余精力说名词解释

剩余精力说名词解释

剩余精力说,又称剩余精力理论,最早由德国思想家李斯特提出。该理论认为,一国在工业化初期,由于生产要素的限制,无法充分利用所有生产要素。因此,国家应将有限的剩余精力集中于发展某些重点产业,以获得比较优势并刺激经济增长。

根据剩余精力说,一个国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:

1. 自然经济阶段:此时的生产要素主要依靠自然资源,土地和劳动是主要生产要素。经济发展缓慢。

2. 过渡经济阶段: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,剩余精力出现。国家应将剩余精力集中于发展基础工业,如钢铁、机械、能源等。

3. 资本主义阶段:剩余精力进一步增加,经济发展进入较快增长期。此时,国家应将剩余精力分散到多种产业,实现工业多元化。

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论点如下:

国家应集中有限的剩余精力发展某些重点产业,以实现比较优势。

重点产业的选择应考虑自然资源禀赋、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。

通过重点产业的优先发展,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,实现产业集群效应。

随着经济发展,剩余精力会不断增加,产业结构也将逐步调整,实现产业多元化。

剩余精力说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工业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。它强调国家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,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产业,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。

3、法界缘起名词解释

法界缘起名词解释

法界:佛法术语,意指一切存在的事物,包括精神和物质世界。它并非独立存在,而是相互依存、互为因果。

缘起:佛法术语,意指一切事物都因外在条件或因缘而产生,没有独立、永恒的自性。

十二因缘: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,描述生老病死等生命轮回的因果关系。十二个因缘依次为: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
无明:无明指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。它导致了错误的行为。

行:行指的是错误的行为或造作。它可以是身体、言语或思想上的。

识:识指意识,包括六识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和末那识(自我意识)。

名色:名色是指物质和精神现象。它们是识的依托。

六入:六入是指感觉器官,包括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头、身体和意根。

触:触是指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。

受:受是指对接触产生的感受,可以是愉悦、痛苦或中性。

爱:爱指的是对受的执著。

取:取指的是对所爱之物的贪求。

有:有指的是业力,由行为产生并导致未来结果。

生:生指的是出生或轮回。

老死:老死指的是生命中衰老和死亡的过程。

通过了解这些基本名词,有助于理解法界缘起的概念,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,无有独立自性,并处于不断变化和轮回之中。

4、十二缘起名词解释

十二缘起名词解释

十二缘起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,揭示了人生苦难的根源和解脱之道。它包括十二个相生相依的环节:

无明:对事物本质的无知,导致错误的见解和行为。

行:基于无明的贪、嗔、痴等不善行为。

识:在前世或今生所造作的善恶业识,投生下一世。

名色:受精卵形成后,四大元素(地、水、火、风)和受精卵的色法相结合。

六入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种感官,接收外界信息。

触:感官与外境的接触。

受:触境后产生的感受,分为苦、乐、不苦不乐三种。

爱:对所受之境产生贪爱执着。

取:为满足贪爱而采取的行动。

有:随着取的积累,产生业力,形成今生或来世的果报。

生:业力成熟后,转生到新的生命中。

老死:生命的衰老、病变和死亡。

这十二个环节相互联系,构成一个循环,导致人生的不断流转和苦难。通过断除无明,正见正行,才能打破这个循环,最终达到涅槃解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