蒋介石算命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是真的吗(蒋介石胜不离川败不离湾道长是谁说的)
- 作者: 朱赫言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07-25
1、蒋介石算命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是真的吗
蒋介石的命运与“胜不离川败不离湾”的说法流传甚广。相传,蒋介石早年曾找高人算命,得知自己“胜不离川,败不离湾”。
“胜不离川”指的可能是四川省。1938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蒋介石率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,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。在抗战期间,蒋介石指挥正面战场的抗日行动,取得了一定的胜利,这也印证了“胜不离川”的说法。
“败不离湾”则指的是台湾省。1949年,国共内战爆发,蒋介石率领国民党残部退守台湾。在台湾期间,蒋介石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,继续与共产党对抗,直到1975年去世。因此,“败不离湾”也被认为是应验的。
此说法的真实性仍有争议。一些历史学家认为,它只是后人附会的说法,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蒋介石真的有过这样的算命经历。
无论此说法真假与否,它都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好奇和探究。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,其功过是非至今仍是人们争论的话题。
2、蒋介石胜不离川败不离湾道长是谁说的
"蒋介石胜不离川败不离湾道长是谁说的"这句话出自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。顾祖禹在书中评价四川和陕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他认为四川进可攻退可守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而陕西位于川陕咽喉,是进出四川的要道,因此有"胜不离川败不离湾"的说法。
"湾"指的是陕西的关中地区,该地区位于秦岭以北,黄河以南,地形平坦,是军事战略要地。而四川地处西南腹地,山川险阻,易守难攻,有"天府之国"的美誉。
顾祖禹的这一说法流传甚广,成为后世评价川陕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。蒋介石在国共内战期间,曾经多次遵循这一原则,在川陕地区展开军事行动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
"蒋介石胜不离川败不离湾道长是谁说的"这句话出自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,体现了川陕地区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。
3、为什么说蒋介石胜不离川败不离湾
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,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,曾制定了“以空间换时间”的战略,即“胜不离川,败不离湾”,以四川和重庆为根据地,进行持久抗战。
“胜不离川”的原因在于:四川地处西南内陆,山川险要,有“天府之国”的美誉。其丰富的物产和人口资源提供了坚实的抗战后勤保障。四川远离日军主力作战区域,相对安全。
“败不离湾”的设想则基于长江三峡的地形优势。重庆位于三峡出入口,背靠巴山蜀水,易守难攻。即使日军攻占湖北、湖南等地,国民政府仍可凭借长江天险,坚守重庆,继续抗战。
这一战略的实施,成功拖延了日军的侵华步伐,争取到了国际援助,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。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腐败和内战的消耗,这一战略在后来未能坚持到底,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。
4、蒋介石为什么胜不离川,败不离湾
蒋介石常胜不离川,常败不离湾,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流传的一句俗语。其中,“川”指四川,“湾”指台湾。
蒋败不离湾,是因为台湾地处海岛,远离大陆,易守难攻,可以作为蒋介石的最后堡垒。蒋胜不离川,则是因为四川地势险要,交通不便,易于防守,且资源丰富,可以为蒋介石提供充足的补给。
抗日战争初期,蒋介石凭借着四川和台湾两块根据地,与日军展开周旋。随着日军的不断推进,蒋介石的根据地不断缩小。1942年,日军攻占缅甸,切断了中国与海外的联系,蒋介石的处境更加艰难。
为了扭转战局,蒋介石发动了滇西反攻,试图重新打通国际交通线。这次反攻最终失败,蒋介石被迫退守四川。此后,蒋介石便常驻四川,指挥抗战。
抗战胜利后,蒋介石与共产党展开内战。内战初期,蒋介石凭借着装备优势,取得了一定的胜利。随着解放军的不断壮大,蒋军节节败退。1949年,蒋介石退守台湾,至此,“常败不离湾”的局面形成。
蒋介石在四川和台湾选择根据地,有着深思熟虑的战略考虑。但是,最终蒋介石还是失败了。这表明,战略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民心向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