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相和连环画渑池会面(将相和的渑池会面的起因经过结果)
- 作者: 马星颜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07-29
1、将相和连环画渑池会面
在连环画《将相和》中,"渑池会面"一段描绘了秦将白起与楚国令尹昭奚恤在渑池的会面。
画面伊始,秦军滚滚奔来,势如破竹。白起率军强渡黄河,剑指楚国。面对秦军兵临城下,昭奚恤沉着应战,一面严阵以待,一面派使者与白起交涉。
双方约定在渑池会面,昭奚恤乘车赴会,白起则率军布阵,威风凛凛。会面中,白起直言秦国要攻楚,昭奚恤却从容应对,侃侃而谈楚国的强大。白起心生敬佩,感念昭奚恤的智勇双全。
此时,秦军突然鸣金收兵。昭奚恤惊疑不定,白起却面带微笑,解释道:"我与昭将军相交甚欢,为结下这份友谊,我愿退兵。"两人相视一笑,一笑泯恩仇。
这幅画面生动地刻画了将相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。白起的骁勇善战和昭奚恤的智勇双全相互映衬,更显两位英雄的豪情气概。而"渑池会面"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,传颂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。
2、将相和的渑池会面的起因经过结果
将相和的渑池会面
起因:
秦国派使者王稽出使赵国,赵王与大臣蔺相如会见了他。王稽轻视无礼,向赵王索要十五座城池。蔺相如机智巧妙,以死相争,逼王稽收回成命。
经过:
翌日,赵王为王稽设宴渑池。王稽仗势欺人,让赵王为其击筑,还当众羞辱蔺相如。蔺相如忍辱负重,请赵王赐剑,声称要为秦王献舞。他手抚宝剑,逼秦王为其击缶。
结果:
秦王迫于蔺相如的气势,不得不起身击缶。渑池会面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终。秦赵两国表面上和好,实际上暗潮汹涌。
渑池会面彰显了蔺相如临危不惧、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,维护了赵国的尊严。秦王虽然屈服于蔺相如的威势,但也埋下了日后秦灭赵的祸根。这段历史故事广为流传,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。
3、将相和里面的渑池会面是什么意思
渑池会面是《将相和》中的著名典故,指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的故事。
《将相和》讲述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。秦国庞涓攻打赵国,赵国蔺相如献计,以城池为抵押,让秦王到渑池会见赵王。蔺相如用“完璧归赵”的故事说服赵王,在没有秦军任何保证的情况下,只带了数名壮士赴会。
会面时,秦王要求先弹琴,蔺相如提出双方同时击缶助兴。秦王不肯,蔺相如则以死相逼,最终秦王被迫同意。此举不仅保全了赵国的尊严,也震慑了秦国。
渑池会面体现了赵国以软硬兼施的手段,智慧应对秦国的威胁。它展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、敢于斗争的品质。
渑池会面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与合纵连横。秦国以强盛的国力试图吞并赵国,而赵国则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抵抗,最终维护了国家的独立。
4、将相和的渑池会面的主要内容
渑池会面
渑池会面是战国时期秦、赵两国的一次重要会晤,发生于公元前279年。秦昭襄王率领秦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,赵国在经过几年的苦战后,向楚国求救。楚国派春申君率军救援,但秦军势大,楚军久攻不下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燕国和韩国斡旋,促成秦、赵两国在渑池会面,商讨停战协议。
会面的主要内容如下:
停战议和:秦、赵两国同意停战议和,结束长达七年的战争。
交换人质:赵国以太子丹为质子送到秦国,秦国则以公子华章为质子送到赵国。
割地赔款: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,并向秦国赔偿大量的金币。
尊秦为帝:赵王迁向秦昭襄王称臣,并尊称其为帝(西帝)。
渑池会面虽然暂时化解了秦、赵两国的矛盾,但未能真正解决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。随着秦国日益强大,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