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古代取名的时间(古代取名字什么什么意思)

  • 作者: 张婉若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10-15


1、古代取名的时间

自古以来,为新生儿取名一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任务,其时间也颇有讲究。

在周代,取名的时间主要有两种:"生之三月"和"生之四月"。前者指孩子出生后三个月,后者指出生后四个月。据《礼记·内则》记载,"男子生三月,择日占之。女子生四月,择日占之。"占之,即占卜测算,以确定孩子未来的命运和前程。

到了汉代,取名的时间则更加灵活,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情况而定。一般来说,如果孩子出生在春秋两季,取名的时间会选择在出生后的三个月;如果出生在夏冬两季,则选择出生后的一个月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取名的时间也比较多样。其中,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是"生之七日",即孩子出生后七天取名。这种做法源于当时流行的"七日生数"之说,认为出生后的七日内取名能给孩子带来好运。

唐宋时期,取名的时间进一步多样化,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。有的在出生后一个月取名,有的在出生后百日取名,还有的在周岁或成年后才取名。如著名诗人李白取名于出生后一年,而杜甫则取名于出生后三个月。

明清时期,取名的时间依然保持多样性。此时,取名还与"生辰八字"密切相关,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,结合五行生克原理,选择一个吉利的名字。

古代取名的时间随朝代而异,从固定的时间到灵活的时间,再到结合生辰八字,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取名的重视和期望。

2、古代取名字什么什么意思

古时,取名是一门有传承讲究的学问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寄托期望:父母为子女取名时,常寄托着美好愿望和殷切期望。如"福临"、"建功"等,表达了对子女未来前程似锦的期盼;"文雅"、"知礼"等,则体现了父母对子女品德修养的重视。

反映时代风貌:取名也受时代风气的影响。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势力割据,取名流行用地名,如"晋文公"、"齐宣王"等;秦汉统一后,取名强调尊贵大气,如"刘邦"、"项羽"等;隋唐以降,取名受佛教影响,流行"法"、"慧"等字眼。

传承姓氏:古代重视宗族观念,取名往往体现姓氏的传承。如子孙辈中,长子多取名中带"伯"字,次子取名中带"仲"字,以此类推;女子取名中常带"淑"、"媛"等字,体现了对女性贤淑德性的要求。

避讳忌讳:古代皇室和权贵有避讳的习惯,取名时禁止使用其名号或敏感字眼。如汉文帝名"刘恒",后世取名时就不能用"恒"字;唐高宗名"李治",后世取名时就不能用"治"字。

古人取名还讲究音韵美感、寓意吉祥、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等原则。古代取名既是家族传统传承的表现,也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个人寄托。

3、古代名是什么时候取的

古人取名的时期因时代和社会风俗而异。

在先秦时期,人们的名字通常在出生后不久便取好,由父母或家族长辈命名。名字往往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许、家族的传承或当时流行的吉祥寓意。

到了汉朝,取名的时间更加多样化。除了出生后取名外,还出现了成年后改名的情况。改名的原因包括避讳、仕途需要或个人志向的变化。

魏晋南北朝以后,受佛教思想的影响,取名开始讲究“避讳”和“寄托”。人们不愿使用与尊长或祖先相同的字,以示尊重,取名也更注重寄托个人理想和志向。

到了唐宋时期,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,取名之风盛行。人们对名字非常重视,取名往往请名师、高僧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帮忙,希望取一个寓意吉祥、前程似锦的名字。

元明清时期,取名依然是人生大事,但取名的时间相对固定,一般在出生后100天内取好,称为“百日取名”。取名时讲究避讳、寓意和音律,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伦理观念的影响。

古人取名的时期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,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、伦理观念和个人的志向与寄托。

4、古代取名的原则和方法

古代取名的原则和方法

在古代,取名是一件慎重而有讲究的事情,遵循着特定的原则和方法,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演变。

原则:

吉利吉祥:取名时避开不吉利的字,选择有吉祥寓意的字词,如福、禄、寿、财等。

寓意深远:名字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和祝福,寄托着美好愿景,如怀德、思齐、远志等。

响亮易记:名字要响亮易记,朗朗上口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符合身份:不同阶层和地位的人取名遵循不同的标准,如帝王取名威严尊贵,平民百姓则以朴实为主。

方法:

以氏族为名:古代氏族社会,人们以氏族为名,如姜子牙、姬昌等。

以志向为名:父母以自己的志向或期望为孩子取名,如孔子、孟子等。

以德行取名:重视道德修养,取名时加入德行含义,如仁、义、礼、智等。

以出生时间为名:根据出生年月日时取名,如夏生、秋月等。

以字号为名:除了正式姓名之外,古代文人墨客还会有字号,取号时多以志向、爱好或经历为依据。

古代取名既讲究原则,也遵循方法,体现了文化传承、社会习俗和父母的期望,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