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知非取名典故(知非是什么意思取孩子名)

  • 作者: 张樱珞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05-08


1、知非取名典故

知非取名典故

“知非”取名源自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此句意为:我曾经整天不吃饭,整夜不睡觉,用来思考,但没有什么收获,不如学习。

“知非”一词出自此句,意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。取此名意在勉励人正视自己的缺点,虚心接受批评,不断学习进步。

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还说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这句话强调诚实和谦虚,认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
因此,“知非”取名不仅寓意着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更蕴含着谦虚好学的品质。期望以此激励人勇于承认错误,不断探索,在求知和修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
在古代,“非”还常用来表示否定或反对之意。取名“知非”,也包含着一种批判精神,提醒人们勇于质疑,独立思考,不盲从权威,追求真理。

“知非”取名典故源自《论语》,寓意着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虚心好学,勇于质疑,独立思考。寄托了父母对子女在为人处世和求知路上的美好期许。

2、知非是什么意思取孩子名

“知非”二字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人之患,在好为人师。今之学者,好为人师,其所从来者渐矣,不由乎风,不由乎水,然而至今为之矣。由风,由水,有者,今也甚矣。今之学者,盖齐稷下之风,间关而至汉,曰余风也。汉兴,王公大人,未有所建明,以《礼》禁未胜,而喜功名者皆为此。是故其议论尤放,而公孙弘以能胜之。昔者孟子谓梁惠王曰:‘王知夫苗乎?七八月之间旱,则苗槁矣,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浡然兴之矣。其如是矣,何哉?则其◎之者然也。岂惟其◎之者然也哉?是乃所谓天降膏露,民乃愈々,岂惟民乃愈々哉?抑亦草木昆虫之得其膏露者也。’曰:‘此之谓也,非禹、汤之谓也。’禹、汤之谓,即‘圣人’也。然则孟子之谓夫圣人者何哉?非独谓能以政教救民之流弊,使民归于善者也。盖必圣贤之君,始能使民不知有非,复其自然之良知良能。”

“知非”之名,取自“非禹、汤之谓也”,意为“不知有非”,即不执着于是非,顺应自然规律,不忘初心。父母为孩子取名“知非”,寄托了他们希望孩子德才兼备、正直善良、立身处世的智慧和勇气。

“知”意为智慧、见识,“非”泛指过失、错误。取名“知非”,寓意孩子明辨是非,不为过错所累,不断完善自我。同时,也希望孩子虚怀若谷,从过错中汲取教训,知错能改,成为一个有德有才之人。

3、知非取名典故有哪些

知非取名典故

"知非"一名取自《论语·八佾》中的名句:"子曰:'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'"

典故一:知非难,改过易

曾参年少时,求教于孔子。孔子说:"参!吾道一以贯之。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"曾参感悟到求知的正确态度,即承认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,称为"知非难,改过易"。

典故二:知非扬益

西汉时,董仲舒上书汉武帝,主张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汉武帝犹豫不决。董仲舒引用《春秋》中的"扬汤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",建议先从教育入手,以儒家思想改造人心。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,下令设五经博士,推广儒学。此举被称为"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",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典故三:知非忘己

唐朝诗人李白一生放浪不羁,醉酒后常题诗挥毫。一次,他到酒店饮酒,见墙上有前人题的诗句"白帝城头千余里,一声啼鸟动山灵。"李白读后大受震撼,赞叹道:"今宵知此非我事,醉卧沙场君莫笑。"他忘记了自身的安危,却为诗句的意境所折服。

"知非"一名寄寓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:知晓自己的不足,虚心求教;勇于改正错误,不断进步;淡泊名利,追求真理。

4、知非取名典故的由来

相传,宋朝有一位叫王应麟的大学士,才华横溢,博学多识。一天,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求助信。写信者是一位名叫张谦的人,他有一个儿子,但一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。张谦慕名写信给王应麟,恳请他帮忙取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。

王应麟读完信后,陷入了沉思。他自幼喜爱《论语》,对孔子的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这句话印象深刻。他认为,一个人的名字不仅要好听,更重要的是要包含哲理和寓意。

于是,王应麟提笔写下了“知非”二字,并附上一封回信。他在信中解释道,“知非”出自《论语》,意为知道自己的不足,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为“知非”。

张谦收到回信后,大喜过望。他认为“知非”这个名字寓意深刻,不仅寄托了对儿子学识渊博的期望,也希望他能养成谦虚求知的品格。于是,他为自己的儿子取名“知非”。

“知非”这个名字也流传至今,成为一个寓意良好、内涵丰富的名字。它不仅代表了王应麟的智慧和学识,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知错能改,虚心求教”的优良品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