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先取名还是先取字(古人先名而后字,因此取字往往遵循的原则是)
- 作者: 朱星睿
- 来源: 投稿
- 2025-01-02
1、古人先取名还是先取字
古人先取名还是先取字,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争议。
先取名观点认为,姓名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标识,在出生时就已确定。古人取名讲究“名从祖训”,取自家族谱系或父母期望,寓意深远。名通常在出生后不久便定下。
先取字观点则认为,古人对字的重视程度高于名,字是名之外的另一个称号,代表着个人的志向和品格。取字往往在年长后,经过学识熏陶和人生经历,才会有更深刻的意义。因此,先取字后取名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。
实际上,古人取名和取字的时间顺序并无定论,因时因人而异。有的人出生后便取名,字在成年后才确定;有的人却先取字,成年后才正式取名。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古代对名和字的等级有明确区分。名用于正规场合,而字更多用于亲属、朋友之间的亲切称呼。所以,无论先取名还是先取字,古人都遵循着完善的取名和取字系统,赋予姓名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。
2、古人先名而后字,因此取字往往遵循的原则是
古人先名而后字,字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和遵循的原则。
避讳原则:
古人对名讳十分重视,因此取字要避讳祖上长辈和君主的讳。例如孔子名丘,字仲尼,其中“仲”表示排行第二,《论语》中记载“丘而不恭,如之何?”可见孔子取字避讳了先辈“丘”。
表德原则:
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品德的期许,因此古人取字往往反映其希望或目标。例如诸葛亮字孔明,意为聪明过人,足智多谋;苏轼字子瞻,意为仰望山川,心胸宽阔。
志向原则:
字还可以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抱负。例如岳飞字鹏举,意为振翅高飞,成为国家的栋梁;李白字太白,意为洁白无瑕,超凡脱俗。
纪念原则:
有些字寄托着对往事的纪念。例如杜甫字子美,出自《九歌》“沅有芷兮澧有兰”,以不屈不挠的屈原自比;欧阳修字永叔,纪念在永叔村出生。
寄寓原则:
字也可以寄寓特定的期望或情感。例如王羲之字逸少,意为悠闲自在,超然物外;陶渊明字元亮,意为光明磊落,高风亮节。
其他原则:
取字还可能遵循谐音、典故或成语等原则,以增添字的含义和趣味性。例如:
司马光字君实,谐音“君实君子”。
苏洵字明允,出自《尚书》“允执厥中”。
文天祥字宋瑞,寄寓“宋室永存”之愿。
3、古人先名后字遵循什么原则
古人先名后字的原则遵循以下准则:
尊卑有别:
名字由父母或尊长所取,体现对家庭和长辈的尊重。
字则由本人或他人所取,反映个人的品行、志向或才华。
继承传统:
名字往往与家族历史、文化背景或期望有关,承载着家族传承。
字则更注重个人的特质,体现其兴趣、追求和抱负。
角色分化:
名字用于日常称呼和社会交往,具有公共性和外在性。
字则用于正式场合、书信往来和自称,具有私密性和内在性。
文雅得体:
名字和字都注重文雅和得体,避免粗俗或不雅。
名字通常简洁明朗,字则更富诗意和深意。
字义相符:
字与名字的含义通常相符或相补,反映个人的品质、志向或生活经历。
例如,“李白”之字“太白”,契合其诗仙的身份。
特殊情况:
少数情况下,古人也会先字后名,通常出于避讳、敬仰或其他特殊原因。
例如,孔子因其学生甚多,故先字“仲尼”,后名“孔丘”。
古人先名后字的原则体现了尊卑有别、继承传统、角色分化、文雅得体和字义相符等原则,反映了古人对社会秩序、家庭关系和个人品格的重视。
4、古代人先取字还是先取名
在古代中国,取名与取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。关于先取名还是先取字的问题,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存在差异。
早期,人们通常先取名,后取字。名字用于日常称谓,字则用于正式场合或尊称。名字较简单,如单字或双字,而字则较雅致,往往寄托着父母或长辈的期望和祝福。
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,取字的习俗逐渐普及,且出现了先取字而后取名的趋势。特别是到了汉魏六朝时期,取字成为一种风尚,甚至出现了先取字,后根据字再选择名的现象。
这与当时社会崇尚文采和名士风流有关。名士之间交往,往往以字相称,字成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。因此,父母在为子女取字时,会格外慎重,寄予深厚的含义和期望。
至于取字和取名的先后顺序,并没有严格的规定。在某些时期,先取名后取字更为常见,而在另一些时期,先取字后取名则蔚然成风。无论先取字还是先取名,父母都希望通过名字和字,赋予子女吉祥的寓意和美好的祝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先取字后取名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之间,而民间百姓仍然延续着先取名后取字的传统。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阶层和文化之间的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