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经取名的由来和寓意(十二经取名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)
- 作者: 刘思颖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05-08
1、十二经取名的由来和寓意
十二经的取名与人体气血运行有着密切联系。
肺经:
肺主气,气经络于肺,故称肺经。
大肠经:
大肠为传导糟粕之所在,经络循行大肠,故称大肠经。
胃经:
胃为受纳水谷之处,经络循行胃部,故称胃经。
脾经:
脾主运化,经络循行脾胃之间,故称脾经。
心经:
心主血脉,经络循行心脏,故称心经。
小肠经:
小肠为受盛水谷之处,经络循行小肠,故称小肠经。
膀胱经:
膀胱为贮藏水液之处,经络循行膀胱,故称膀胱经。
肾经:
肾为藏精之处,经络循行肾脏,故称肾经。
心包经:
心包为包裹心脏之膜,经络循行心包,故称心包经。
三焦经:
三焦为上中下焦之合称,经络循行全身,故称三焦经。
胆经:
胆为贮藏胆汁之处,经络循行胆囊,故称胆经。
肝经:
肝主疏泄,经络循行肝脏,故称肝经。
这些取名反映了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,为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依据。
2、十二经取名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
十二经脉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经络系统,因取于人体十二部位而得名。其命名形象贴切,寓意深远,与人体生理病理息息相关。
肺经:起于肺部,运行于胸腔,取“肺”以示其关联肺脏。
大肠经:始于食道下孔,止于食指尖,因其循行部位与大肠相连而得名。
胃经:起于胃,止于食指次指,反映了其与胃部密切联系。
脾经:始于脾脏,下行足部,取“脾”以示其主脾脏之气。
心经:从心而出,循行于胸中和上肢,表示其与心脏相通。
小肠经:起于小肠,下行至小脚趾,因其循行与小肠位置相符而得名。
膀胱经:起点为膀胱,贯通腰背、下肢,与膀胱功能相关。
肾经:发源于肾脏,经腰部、足部,取“肾”以示其通肾经络。
心包经:起于心包,循行于胸前、中部,取“心包”反映其经络循行部位。
三焦经:起点为下焦膀胱,止于上焦头部,因三焦是被人体上、中、下三部分而得名。
胆经:从胆囊出发,上达头部,取“胆”以示其联络胆脏。
肝经:始于肝脏,止于足大趾,反映了其与肝脏的联系。
以上十二经脉名称皆源于其关联脏腑或循行部位,形象生动,寓意深刻,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脏腑相互联系的思想,为中医诊疗和疾病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3、十二经取名的由来和寓意图片
十二经取名的由来和寓意图片
手太阴肺经
由来:太阴指月亮,肺部位于胸腔内侧,像月亮一样圆润明亮,故名肺经。
寓意:肺经掌管呼吸,主通调水道。
手厥阴心包经
由来:厥阴指太阳落山后,心包膜包裹心脏,像夜晚天空的星光。
寓意:心包经调畅气血,维护心脏健康。
手少阴心经
由来:少阴指月亮初升时,心脏血气旺盛,如初生之阳。
寓意:心经主血脉,养神志。
手太阳小肠经
由来:太阳指白天,小肠吸收食物营养,如太阳普照大地。
寓意:小肠经主消化、吸收,维持身体能量。
足太阳膀胱经
由来:太阳指白天,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经脉,像太阳光照耀全身。
寓意:膀胱经通调水液,主治腰背疼痛。
足厥阴肝经
由来:厥阴指太阳落山后,肝脏藏血解毒,如夜间阴气升起。
寓意:肝经主疏泄,调畅情绪。
足少阴肾经
由来:少阴指月亮初升时,肾脏藏精生髓,如初生之阴。
寓意:肾经主生殖、生长发育,滋养全身。
足太阴脾经
由来:太阴指月亮,脾胃消化吸收食物,如月亮盈满万物。
寓意:脾经主运化水谷,滋养气血。
足阳明胃经
由来:阳明指太阳升起后,胃部接受食物,如太阳普照大地。
寓意:胃经主消化、吸收,提供能量。
足少阳胆经
由来:少阳指太阳落山后,胆囊排泄胆汁,如夕阳西下。
寓意:胆经主疏泄胆汁,调畅情绪。
4、十二经的名称与表里关系
十二经之名称与表里关系
人体十二经脉,分为手三阴、手三阳、足三阴、足三阳,各司其职,相互表里。
手三阴
肺经:上连肺脏,主治咳嗽、气喘。
心包经:围绕心脏,主治心悸、失眠。
心经:走于心脏,主治心痛、心悸。
表里关系:心包经为肺经之里,心经为心包经之里。
手三阳
大肠经:贯通大肠,主治便秘、腹泻。
小肠经:走于小肠,主治腹痛、肠鸣。
三焦经:分布全身,主治发热、口渴。
表里关系:大肠经为小肠经之里,小肠经为三焦经之里。
足三阴
脾经:连通脾脏,主治消化不良、腹胀。
肝经:贯通肝脏,主治头痛、目赤。
肾经:走于肾脏,主治腰膝酸软、水肿。
表里关系:肝经为脾经之里,脾经为肾经之里。
足三阳
胃经:联通胃部,主治胃痛、呕吐。
胆经:贯通胆囊,主治胆囊炎、胆结石。
膀胱经:分布全身,主治尿频、尿急。
表里关系:胆经为胃经之里,胃经为膀胱经之里。
十二经脉表里相合,阴阳相济,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。了解其名称和表里关系,有助于理解经络诊疗的原理,为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提供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