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外命妇(清朝外命妇是什么意思)
- 作者: 朱清妤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06-18
1、什么是外命妇
外命妇,又称命妇,是中国古代给封侯之官职官职的母亲、妻子和儿媳的尊称。
外命妇的等级与封侯大臣的品级相对应,分为一品、二品、三品、四品、五品五个等级。一品外命妇仅有皇太后和皇后的母亲,二品外命妇为国公、亲王之母及其妻,三品外命妇为郡王、侯爵之母及其妻,四品外命妇为伯、子、男之母及其妻,五品外命妇为将军、都尉之母及其妻。
外命妇在宫中享有尊崇的地位,可以出入宫廷,参加宫廷礼仪活动,并享有俸禄和其他待遇。她们代表着丈夫或儿子的家族,为丈夫或儿子的仕途和家族的兴旺繁荣做出了贡献,在家族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外命妇制度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和封建礼仪制度的重要体现,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血缘关系和家族等级的重视。它不仅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,也对社会风俗和礼仪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2、清朝外命妇是什么意思
外命妇是清朝时期对非皇室女性的一种封号制度。
外命妇的封号由皇帝赐予,品级分为一品至七品,不与官职相对应。通常,外命妇的封号都是根据其丈夫的官职而定的,比如,丈夫是亲王的妻子被称为亲王妃,丈夫是大臣的妻子被称为一品夫人等。
外命妇的封号不仅是一种荣誉,也代表着朝廷对她们的肯定和尊重。她们在宫廷活动和社交场合中享有较高的地位,可以参与一些宫内礼仪活动,并受到皇室成员的礼遇。
外命妇也有其局限性。由于她们不是皇亲国戚,因此无法干预朝政,也没有实际的权力。她们的封号只是身份的象征,并不会带来任何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。
清朝外命妇制度体现了清朝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。它一方面维护了皇室的尊严,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女性地位的认知。随着清朝的覆灭,外命妇制度也随之废除。
3、内外命妇是什么意思?
外命妇与内命妇是古代中国朝廷中对女性贵族身份的称谓。
外命妇
外命妇是指皇室、宗室之外,因丈夫官位或爵位而获得封典的命妇。她们是皇帝的臣属,属于外朝体系。外命妇的封号一般根据其丈夫的官职决定,分为一品诰命夫人、二品淑人、三品恭人、四品宜人、五品安人、六品孺人。
内命妇
内命妇是指皇室宗亲、外戚或大臣之妻,以及宫中女官获得封典的命妇。她们属于内廷体系,直接侍奉皇室。内命妇的封号根据其身份和地位而定,有皇后、皇贵妃、贵妃、妃、嫔、贵人、常在、答应等。
外命妇与内命妇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:
封典来源:外命妇的封典由皇帝根据丈夫的官位或爵位授予,而内命妇的封典直接来自于皇室。
所属体系:外命妇属于外朝体系,而内命妇属于内廷体系。
职责范围:外命妇主要参与宫外活动,如朝拜、祭祀等,而内命妇主要负责宫内事务,如管理宫中事务、侍奉皇室等。
外命妇与内命妇是中国古代女性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,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特点。
4、古代外命妇是什么意思
古代外命妇指那些嫁给皇室宗亲、功臣勋爵的女性,她们身份尊贵,但并非皇室成员。
外命妇的称呼始于汉朝,当时称皇室宗亲的妻子为宗妇,功臣勋爵的妻子为外命妇。汉代外命妇地位尊崇,她们享有与封君同等的礼遇,可以参与朝政,拥有封地和食邑。
唐宋时期,外命妇的制度进一步完善。唐朝规定,五品以上官吏的妻子皆可称为外命妇,并按丈夫官职授予相应封号。宋朝对封号进行了细化,根据丈夫品级不同,外命妇可被封为国夫人、郡夫人、县夫人等。
外命妇享有诸多特权,她们可以在皇宫内自由出入,参加宫中典礼,并享有优先使用官府驿站的权利。她们还拥有授予属官和管理家务的权力。
外命妇的身份也有一定的限制。她们不能干预朝政,不得擅自出宫,与丈夫不得同车出行。在外命妇去世后,其封号也会被收回,后世子孙不再享有相应待遇。
总体而言,古代外命妇是一个地位尊崇的群体,她们享有诸多特权,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限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