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内命妇是什么意思(内外命妇是什么意思)

  • 作者: 朱颜可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11-24


1、内命妇是什么意思

内命妇是中国古代后宫中女官的最高级别,仅次于皇后。她们负责掌管后宫事务、侍奉皇帝、教育皇子皇女,在皇宫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。

内命妇一般由皇后的近亲或权贵大臣的女儿担任,她们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,除了要具备过人的才智和体貌,还要通晓礼仪、诗书、女红等各项技能。

内命妇的等级森严,根据品级不同分为妃、嫔、贵人、才人、昭仪、婕妤等。其中,妃地位最高,仅次于皇后,可以参与朝政,册封诸侯王,号令后宫;嫔次之,负责侍奉皇帝,协助皇后管理后宫;贵人、才人、昭仪、婕妤等品级逐渐递减,职掌也各有不同。

内命妇不仅拥有尊贵的身份,也享有丰厚的俸禄和待遇。她们居住在华丽的后宫宫殿中,身边伺候着众多宫女,衣食住行皆有专人服侍。她们可以参与各种宫廷活动,与皇帝同游御园,品尝御膳。

内命妇的生活并不都是锦衣玉食,她们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限制。她们必须时刻谨言慎行,遵守宫中繁琐的礼仪,不得与外界接触,一生只能依附于皇帝。

2、内外命妇是什么意思?

以内外命妇之称谓,最早兴起于西周。外命妇是指君主的姻亲以外的命妇,内命妇则包括君主的姻亲和宗室中已出嫁的女子。

西周时期,因嫡庶之别,分为内外命妇。嫡妻所生之女称为内命妇,参与宫廷礼仪。妾室所生之女称为外命妇,无参与宫廷礼仪之权。

春秋战国时期,内外命妇之 distinction更加严格。外命妇身份较低,主要负责外事接待、教导宫人等事务。内命妇地位较高,可参与国家政事,辅佐君王。

秦汉时期,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,内外命妇制度逐渐固定。外命妇主要掌管宫廷外务,内命妇则负责宫廷内务。汉朝时期的内命妇有皇后、贵人、婕妤、美人等,均为君主的妻妾或亲属。

唐宋时期,内外命妇制度进一步发展。唐朝建立了后宫六局,其中四局为外命妇,六局为内命妇。宋朝沿袭唐制,内外命妇之 distinction更加明确。外命妇主要负责外宫事务,内命妇则负责内宫事务。

明清时期,内外命妇制度进一步完善。外命妇不再直接参与宫廷事务,而是在外宫辅助政务。内命妇则继续负责宫廷内务,并掌管宫中财政支出和内库管理等事务。

直到清末,内外命妇制度废除,宫廷女性仅有后妃之称,不再区分内外。

3、命妇是什么意思啊

命妇,专指官吏的妻子。汉魏以前大都称“夫人”,魏晋以后始称“命妇”。

命妇的等级与官吏的品级相对应。汉代规定,公以上妻称“夫人”,侯以下妻称“孺人”。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视官阶高低分为九等,妻室的封号也有九级,从一品称夫人,九品称孺人。唐宋以后,凡官至四品以上者,其妻均称夫人,其妻之母称太夫人。

命妇除夫人、孺人等封号外,还有母仪、硕人之称。母仪,指母仪天下的意思,通常指皇帝的母亲,或有功勋的贵胃夫人。硕人,原指女子容貌美好,后引申为美德之称,用以比喻贤淑的命妇。

命妇除了拥有封号外,还享有相应的礼遇。如在朝礼时,命妇可随夫入朝,并按品级排列,接受皇帝的朝拜。命妇还有诰命之权,即皇帝册封其夫时,颁发诰命文书,诰命文书中包含命妇的封号和礼遇。

清代以后,随着科举制度的衰落,命妇制度逐渐没落。民国时期,命妇制度正式废除。

4、内夫人是什么意思

内夫人是一个汉语词语,指官员的妻子。

在古代中国,官员有正式的称谓,称为官称,而他们的妻子则没有相应的官称。为了给官员的妻子一个与官称相对应的称呼,人们便在官员的官称前加上“内”字,表示其为官员的内部之人,从而形成了“内夫人”这一称谓。

例如,知县的妻子称为“内夫人”,布政使的妻子称为“内夫人”,巡抚的妻子称为“内夫人”,总督的妻子称为“内夫人”。

“内夫人”一称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,反映了官员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妻子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一称谓逐渐被废除,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。

需要注意的是,“夫人”一词在古代有多种含义,既可以指官员的妻子,也可以指地位高贵的女性或有德行的女性。因此,在具体语境中,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“夫人”一词的具体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