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立二十八字史论的晚唐诗人是(有着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晚唐诗人是)
- 作者: 陈若兮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10-31
1、创立二十八字史论的晚唐诗人是
在晚唐诗歌史上,杜牧以其精练的诗风和深切的时代关怀著称。他以诗为载体,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史论思想,被后人誉为“二十八字史论”。
杜牧的二十八字史论包含在《读史》一诗中:
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
这短短二十八个字,深刻地了历史的规律:当政者往往只顾眼前利益,不吸取历史教训;后人虽然哀悼前人,却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益,最终导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。
杜牧的史论思想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理性思考。他认为,历史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,如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就会重蹈覆辙。因此,当政者应该以史为鉴,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。
杜牧的二十八字史论不仅具有深远的史学价值,也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源泉和警示。后世诗人如白居易、苏轼、陆游等,都曾化用或衍用杜牧的史论思想,抒发自己的历史感怀。
可以说,杜牧的二十八字史论是一幅历史的镜子,它照见了历史的规律,警示着世人不要重蹈覆辙。作为晚唐诗人,杜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,更是一位具有深邃史学思想的史论家。
2、有着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晚唐诗人是
晚唐诗坛群星璀璨,其中有位诗人以其诗论著称,被誉为“二十八字史论”之祖,他就是皮日休。
皮日休,字逸少,号鹿门子,晚唐杰出的诗人、文学家和史论家。他主张诗歌要“寓教于乐”,注重讽喻与史识,在诗中融入历史风云和社会情怀。其诗风奇崛峻峭,格调雄浑,以反映现实为己任,与晚唐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并称“小杜”。
皮日休的“二十八字史论”,载于其《读史漫笔》,被历代史学家和诗论家奉为经典。这二十八字是:“史之为用,有国有家。有兴有亡,有治有乱。非史无以知古,非古无以知今,非今无以知将来。”
这二十八字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历史的功用和重要性,指出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了解过去,更能洞察现在,预见未来。它反映了皮日休深厚的史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,对后世治史著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作为诗人的皮日休,其诗作风格独特,语言犀利泼辣,善用典故,以讽喻见长。如其代表作《远村》中“似喜似悲双泪珠,临行不语独登楼”的诗句,既刻画了诗人离情依依的心境,又寄寓了对国家衰落的感伤。
皮日休的“二十八字史论”和诗歌创作,都体现了他忧国忧民、关怀时事的思想情怀。他的诗论为晚唐诗坛开辟了新的道路,其历史意识和讽喻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3、创立二十八字史论的晚唐诗人是谁
晚唐诗人李商隐创建了被誉为“二十八字史论”的诗史观。
李商隐在《漫成》四首中,以二十八个字概括了史论观点:
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
何须琥珀方为贵,唯有真才压九华。”
这二十八字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教训:国家和家庭的兴盛取决于勤俭节约,而奢侈腐败会导致衰败。只有拥有真才实学,才能抵御外敌,振兴国家。
李商隐的史论观超越了传统史学的因果关系解释,强调了勤俭、真才的重要性。他认为,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,只有勤俭持家、追求卓越,才能立足于乱世之中。
二十八字史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,成为中国史学和治国理政的宝贵思想财富。它提醒人们居安思危、发奋图强,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。
4、二十八字史论指的是唐代诗人
唐代史论中广为流传的“二十八字史论”,即“史之为用,有国者不可不知;兴衰治乱,千古一律;得失利钝,万涂同归;否泰倚伏,不出其间;人谋鬼谋,其秘莫窥;东瀛扶桑,皆有前鉴;俾后之人,知所警戒。”其作者并非唐代诗人,而是被誉为中国“史学之圣”的司马光。
司马光,字君实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史学家。他以其呕心沥血编著的《资治通鉴》载入史册,而“二十八字史论”正是《资治通鉴》的序论。在这二十八字中,司马光高度概括了历史的规律和作用,为后世帝王和臣民提供了借鉴和警示。
“史之为用,有国者不可不知”,指出了历史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。“兴衰治乱,千古一律;得失利钝,万涂同归”,则强调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,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是相通的。“否泰倚伏,不出其间”,表明历史的发展呈现起伏变化。“人谋鬼谋,其秘莫窥”,又提醒人们,历史事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影响,难以完全预料。“东瀛扶桑,皆有前鉴;俾后之人,知所警戒”,则表明历史可以作为借鉴,为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。
“二十八字史论”作为中国史学理论的经典,不仅对唐宋以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也启迪了后世为政者和治史者。其思想内涵和警示意义跨越时空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