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三八黄道吉日高粱抬(正月十八黄道吉日高粱抬是什么意思)
- 作者: 马亦衡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11-30
1、正月三八黄道吉日高粱抬
正月三八黄道吉日,高粱抬上迎春到。这是流传在胶东地区的传统习俗,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丰收的祈盼。
高粱,亦称蜀黍,是胶东地区的常见粮食作物。在正月三八这一天,人们将收割后的高粱秆扎成捆,称为“高粱 ma?tres”。每户人家都会抬起一根“高粱 ma?tre”,由家中最年长者或德高望重者领队,浩浩荡荡地向村中祠堂或广场走去。
路上,人们高唱着民歌,敲锣打鼓,欢声笑语不断。到了祠堂或广场,大家将“高粱 ma?tres”插在地上,形成一片高粱林。然后,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仪式,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“高粱抬”不仅是一种民俗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高粱秆高大挺拔,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;插在祠堂或广场上,则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对村庄的热爱。
如今,“高粱抬”习俗仍在胶东地区广泛流传,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。它不仅丰富了当地的节日气氛,也传承了悠久的民俗文化,为新年的到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乡土气息。
2、正月十八黄道吉日高粱抬是什么意思
正月十八,黄道吉日,民间有“高粱抬”的习俗。
“高粱抬”也称“引高粱”或“挑高粱”,是一种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。相传,在很久以前,有一户农家,一年到头辛勤耕耘,却颗粒无收。腊月里,他们家的粮食快吃光了,眼看就要挨饿。
农家主人急得四处求神问卜,一位老道士告诉他:“正月十八是黄道吉日,你可以用高粱杆挑着大年初一的鞭炮,去另一个村庄的打谷场走一圈,然后把鞭炮插在打谷场中央,就会招来丰收。”
农家主人照办了,结果第二年果然大丰收。从此,正月十八“高粱抬”的习俗便流传开来。
“高粱抬”的活动一般由村里的年轻人组织,他们手持一根长约两米的粗高粱杆,一端绑着大年初一的鞭炮,另端由两人抬着。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村头出发,一路走到邻村的打谷场。
到了打谷场,队伍围着鞭炮转三圈,然后将鞭炮插在打谷场中央。此时,鞭炮齐鸣,响彻云霄,寓意着来年六畜兴旺,五谷丰登。
“高粱抬”不仅是一种祈求丰收的活动,还是一个祈求平安、健康和吉祥的习俗。人们相信,正月十八这天“高粱抬”,可以驱邪避灾,保佑来年平安顺利。
3、正月十八黄道吉日高粱抬是什么电影
《正月十八黄道吉日高粱抬》是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中的一句台词。
该电影由张艺谋导演,巩俐、姜文、何赛飞等主演,改编自苏童的小说《妻妾成群》,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封建大家庭中,四位姨太太争宠夺爱的故事。
影片中,“正月十八黄道吉日高粱抬”是指三姨太梅珊被抬进大宅门的场景。高粱在山西是吉祥喜庆的象征,用高粱杆抬新人进门寓意着子孙兴旺,多子多福。
这句台词不仅代表着三姨太嫁进大宅门这一事件,更象征着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桎梏。姨太太们看似拥有锦衣玉食的生活,但实际上她们只是丈夫的附庸,命运悲惨。
影片中,三姨太梅珊在被抬进大宅门时,神情淡漠,毫无喜悦之色。这一幕正是对封建礼教下女性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。
4、正月十八黄道吉日高粱抬的故事
正月十八,黄道吉日,正是高粱抬的好时候。
农家院里,张灯结彩,喜气洋洋。高粱杆上挂满了红绸带,流苏纷飞,迎风招展。院子里摆满了一筐筐的馒头、花卷、包子、酥糖等祭祀供品。
随着一声高亢的号子,抬高粱的壮汉们齐齐用力,将高粱杆缓缓抬起。高粱杆上插着五颜六色的纸旗,随风飘扬,煞是好看。
抬高粱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街过巷,所到之处,鞭炮声震天响,锣鼓喧天。人们纷纷围观,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
传说,高粱抬是由清朝时期的一位叫高亮的农家子弟发明的。高亮家境贫寒,吃不上白面馒头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发现高粱杆里藏着许多白乎乎的米粒,于是突发奇想,将高粱杆锯成一段一段的,插在庭院里,然后用布包住,淋上水,没想到真的长出了白面馒头。
从此以后,正月十八抬高粱就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,寓意着五谷丰登,生活富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