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(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)

  • 作者: 王绾柚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08-21


1、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

古时取名方式,自汉代以后逐渐定型,有别于今日单名,一般分为名和字两个部分。其中,名又称本名、贱名、乳名,通常在幼年时由父母长辈取定,多反映长辈的期望或避祸祈福等愿望。字则在成年后正式取用,是个人行为,承继了上古时期的名制,多为长者、师长、同辈敬称所用。

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,不仅寄托着对个人德行、才华的期许,更是个人身份、社会地位的象征。取字多有讲究,常选用具有吉利、美好寓意的字词,或体现个人的理想抱负、兴趣爱好等。如古有文人取“子谦”为字,表达谦虚有礼之意;也有取“子美”为字,寄托对美的追求。

字与名的搭配也有讲究,二者之间常有内在联系或谐音相合,如苏轼字“子瞻”,既契合其名中“轼”之义,又涵盖其追求远大抱负之心。古人取字往往以身份证代表,字与名结合相称为“表字”,既是对个人的尊称,也是一种礼节上的规范。

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的习俗,反映了古代中国深厚的姓名文化内涵,体现着人们对美好品德、理想志向的追求。虽然时至今日,传统取名方式已有所改变,但字承载的文化精神仍值得传承和发扬。

2、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

古时,取名重义且讲究韵律之美。幼时取小名,寄托亲人殷切希望,如“阿宝”、“小莲”。

及冠之年或适嫁之时,由长辈或名师取字,字往往表征品性、志向或期望。字比名庄重,平日自称多用字,如“子曰”、“孟浩然”。

人际交往中,长辈或尊长者称晚辈或下属之名,以示亲昵或提携;晚辈或下属称长辈或尊长者之字,表敬重。如孔子称弟子为“仲由”(字子路);门生称孔子为“仲尼”(字仲尼)。

字的兴起,受儒家礼仪规范影响。孔子强调“名不正则言不顺”,认为字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,不可僭越。字反映了古人的礼仪观念和等级制度。

字也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怀的方式。字中有志趣、有追求、有寄托。如苏轼字“子瞻”,寄寓“瞻望四方”之志;李白字“太白”,自比为“天上太白星”,寄托豪迈之情。

古人“幼时名、成年字、自称字、称人名”的习俗,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礼仪规范的严谨性。字与名的互补使用,彰显了古人对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的重视。

3、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

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,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之称呼,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
名乃乳名,用于幼童时期,一般取其简单易记、吉祥美好之意。如李白字太白,幼时唤名青莲;杜甫字子美,幼名杜少陵。

字为成年后取,又称表字,带有谦逊、尊重之意。字多取寓意深远、寄托美好祝愿之词。如欧阳修字永叔,取自《易经》“永贞吉”之意;王安石字介甫,取自《诗经》“介眉寿”之意。

上对下尊长辈称其字,以示敬重。如《史记》中,陈平劝谏刘邦时称其为“沛公”,意为尊重。下对上晚辈称其字,以示礼貌。如《论语》中,颜回问孔子问题时称其为“子”,意为谦虚。

长对少称其字,带有关爱、亲昵之意。如《红楼梦》中,贾母称孙子贾宝玉为“宝玉儿”;《西游记》中,孙悟空称师傅唐僧为“师父”。少对长称其字,则表示尊敬、仰慕。如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称刘备为“玄德公”,以示敬重。

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之传统,不仅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,也反映了尊卑有序、礼貌谦逊的社会规范。时至今日,这一传统虽已式微,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仍值得后人传承发扬。

4、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此外还有号和谥号用以称呼

古时中国人对人名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讲究。

幼时,父母会为孩子取一个名字,称为乳名或小名。这个名字通常比较亲切随意,寄托了父母的期望和祝福。如孔子幼名“丘”,苏轼幼名“子瞻”,李白幼名“青莲”。

成年后,男子会给自己取一个字,又称表字。字一般具有道德寓意或志向抱负,用于正式场合和书信交往。如刘备字“玄德”,曹操字“孟德”,诸葛亮字“孔明”。

除了名字和字,古人还有号和谥号。号是文人雅士自取的别称,可以表达个人的志趣和情操。如白居易号“香山居士”,陶渊明号“五柳先生”,陆游号“放翁”。

谥号则是后人对去世者的评价和褒扬。谥号由朝廷颁赐,根据死者的生前品德和功绩而定。如孔子谥为“文圣”,岳飞谥为“武穆”,苏轼谥为“文忠”。

古人幼时有乳名,成年有字,文人有号,去世后有谥号。这些称呼不仅承载了父母的期望、个人的志趣以及后世的评价,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和讲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