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(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)

  • 作者: 郭泽谦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11-13


1、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

古时,取名有一套讲究,幼时命名,成年取字。

幼名,又称小名、乳名,常寄托父母的美好祝愿,如“平安”“吉祥”,或表现孩子的特点,如“顽童”“淘气”。这些名字亲切而富有童趣,陪伴孩子度过无忧无虑的时光。

成年后,随着社会责任的加重,取字变得尤为重要。字,又称表字,是社会交往中的敬称,也是对个人品德、学识、志向的概括。取字时注重涵养和志趣,如孔子字仲尼,意为“中等之人”;孟子字子舆,意为“仁者之友”。字体现了古人对君子风度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。

幼名与字互为映照,共同构成了古人完整的姓名体系。幼名承载着童年的天真和父母的期望,而字则寄托了成年人的抱负和理想。这种命名方式,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,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期许和希望。

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的传统,不仅传承了文化习俗,更赋予了姓名深刻的内涵。子女的名字,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父母的夙愿,字则彰显了个人志向和社会地位。这种命名方式,延续至今,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。

2、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

古时命名取字,别有深意。

幼年取名,往往寄托着父母的愿望和期盼。或希冀孩子康健平安,或期许其才华横溢,或祈求其品德高尚,如:"安康"、"文杰"、"德馨"等。

成人后取字,则注重涵养和志向。取字或彰显志趣,如陶渊明取字"潜",寓意归隐田园;或表露心迹,如苏轼取字"子瞻",表达"唯瞻仰高山"之志。

称谓也有讲究。称自己往往称字,体现对自身的尊重和谦虚。如诸葛亮自称"孔明"、李白自称"太白"。这是因为名有彰显身份之用,而字则更能表达个人内涵和志趣。

称别人则往往称名,既显礼貌,又示亲切。如称呼友人"子美",既不唐突,又透着敬重。

这种命名取字的习俗,体现了古人对礼仪和文化的重视。它既是一种身份的体现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如今虽已简化,但其内在的精神仍有借鉴之处:注重个人修养,谦虚待人,方能赢得尊重。

3、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

古时幼者命名,长成后取字,字的功用颇多。

幼时命名,寄予父母亲朋的美好祝福。《礼记·内则》有云:“子生三月,父为制名。”名字往往包含着家族传承、父母期许等含义,如“恒”意为恒久不变,“志”意为有志气。

长成后取字,亦称表字,多取文雅大气的字眼,体现个人的修养和品德。如孔子字仲尼,“仲”是排行老二的意思,“尼”则是一种象征谦逊的草。李白字太白,“太白”是金星的别称,象征着光明和荣耀。

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,体现着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。长辈对晚辈直呼其名,而晚辈对长辈则需尊称其字。如子孙对祖父母称“祖父”“祖母”,对父母称“父亲”“母亲”,对叔叔伯伯称“伯父”“叔叔”,对兄长称“哥哥”“姐姐”。

除了长幼尊卑的称呼外,字还可用于朋友之间的交往。古人有“字不虚设”之说,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行和学识,以字相称,既尊重对方,又体现了友谊之深。如陶渊明字元亮,与友人称其“元亮”,既亲切有加,又彰显其高洁的品质。

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的习俗,不仅体现了对个人的重视,也反映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和尊卑有别的礼仪规范。时至今日,取字的习俗虽已淡化,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仍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。

4、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此外还有号和谥号用以称呼

古人姓名体系繁复多样,除了我们熟知的姓名外,还有字、号和谥号,分别用于不同的称呼场合。

年少时,古人取小名,以示亲昵。随着年龄渐长,进入学堂后,学生会取字,字往往寄托着父母的期望或品行志趣。成年后,人们正式取表字,用作社交场合的尊称。

字与名的关系密切,同属一个意境,例如诸葛亮字孔明,取名“亮”,意为光明,字“孔明”则寓意智慧光明。字往往成为古人的主称,如苏轼以字“东坡”知名,李白以字“太白”著称。

除了字,古人还有号,号是自取的别号,可以表达个人的志向、爱好或经历。如陶渊明号“五柳先生”,反映了他归隐田园的情趣;苏轼号“东坡居士”,表示他曾贬谪黄州东坡。

去世后,古人会被追赠谥号。谥号由朝廷颁布,多根据其生平功绩、品行德行而定。如汉武帝谥号“孝武”,表彰其文治武功;孔子谥号“文宣王”,称颂其教化功绩。

古人姓名体系中,字、号、谥号各司其职,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场合、不同身份的称呼礼节。它们不仅是个人身份的标识,更承载着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