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马非马的命题是什么关系(白马非马的命题是谁提出来的)
- 作者: 陈茁沅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12-13
1、白马非马的命题是什么关系
“白马非马”的命题在逻辑学中被称为否定的特定命题,即“所有白马都不是马”。
否定特定的命题可以分为全称否定和特称否定两种:
全称否定:否定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全称关系,即不存在任何一个对象同时具有主项和谓项的性质。例如,“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”否认了“人”和“完美”之间的全称关系。
特称否定:否定主项和谓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特称关系,即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同时具有主项和谓项的性质。例如,“一些学生不是勤奋的”否认了“学生”和“勤奋”之间的一个特称关系。
“白马非马”的命题属于全称否定,其具体形式为:
主项:白马
谓项:马
该命题否认了“白马”和“马”之间的全称关系,即不存在一匹白马同时是一匹马。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,因为“白马”和“马”是不同的概念。“白马”指的是具有白色毛发的马,而“马”指的是所有种类的马,包括白马、黑马、棕马等。因此,“白马”和“马”之间并不存在全称关系,即“白马非马”的命题在逻辑上是正确的。
2、白马非马的命题是谁提出来的
白马非马命题的提出者是东汉思想家公孙龙。
公孙龙主张“名实相生,名实分异”,认为概念和外物是相对独立的。他提出了著名的“白马非马”命题,认为“白马”这个概念不能等同于“马”这个概念,因为“白马”强调了马的颜色特征,而“马”则不包含这一特征。
公孙龙的“白马非马”命题引发了当时思想界的激烈争论。一些人认为这一命题是诡辩,否认了事物的一般属性。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命题揭示了概念和外物的区别,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。
“白马非马”命题在逻辑学上属于否定判断,即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否定的判断。这一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促进了命题逻辑和概念逻辑的发展,也为哲学中的概念论争提供了重要范例。
公孙龙的“白马非马”命题以其简洁明了,却深刻揭示了概念与外物之间的微妙关系,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命题,至今仍在逻辑学、语言学等领域引发着思考和讨论。
3、“白马非马”的命题 ( )
“白马非马”的命题是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诡辩命题,它引发了对哲学中概念与外延关系的深刻思考。
“白马非马”命题的表层意思是:“白色的马并不是马”。乍一看,这句话似乎荒谬可笑。但是,公孙龙却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来试图证明它的合理性。
公孙龙认为,概念具有外延和内涵之分。外延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,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。对于“马”这个概念,其外延包括了所有具有“马”这个本质属性的事物,而其内涵则包括了“有四条腿”、“跑得快”等属性。
而“白马”这个概念,则是“马”概念的一个子概念。其外延包含了所有具有“马”这个本质属性且同时具有“白色”这个属性的事物。但是,其内涵却与“马”概念不同。除了“有四条腿”、“跑得快”等属性之外,还加入了“白色”这个属性。
因此,公孙龙认为,“白马”和“马”的内涵不同,所以它们的外延也不相同。这意味着,“白马”并不包含在“马”的外延之中,即“白马非马”。
现代逻辑认为,“白马非马”的命题是一个错误的命题。因为它违背了同一律,即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致。因此,“白马”虽然在内涵上与“马”不同,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马,所以“白马”仍然属于“马”的外延之中。
“白马非马”的命题虽然在逻辑上站不住脚,但它却开启了对概念与外延关系的深入讨论,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4、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什么
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所在
白马非马命题出自公孙龙子的诡辩,表面上看成立,但实质上存在逻辑错误。
1.概念混淆
"白马"和"马"是两个不同概念。白马是具有白色属性的马,而马是一类动物。命题将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,错误地将白色属性与动物类别等同起来。
2.同一律错误
命题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,即同一事物不能同时既是自身又是他物。白马既是马,也是白色,但不能说白马不是马。
3.偷换概念
命题偷换了"白马"和"马"的概念。当说白马非马时,实际上是将"白马"等同于"非马",即"不属于马类"。这是一种错误的偷换概念。
4.否定无效
命题对"马"概念进行否定,形成"非马",但实际上"非马"并不能代表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。否定一般概念不能形成新的概念,更不能用来证明某物不是该概念。
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概念混淆、同一律错误、偷换概念和否定无效。它通过诡辩的手法来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,表面上看似有理,实质上却经不起逻辑推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