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二十八字史论(28字史论指的是唐代诗人谁的七言绝句)
- 作者: 马未晞
- 来源: 投稿
- 2024-05-08
1、什么是二十八字史论
什么是二十八字史论
二十八字史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撰写的历史哲学名言,共二十八个字:“阶级斗争,一些阶级胜利了,一些阶级消灭了。这就是历史,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。”
这二十八个字概括了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。唯物史观认为,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,这种矛盾反映在社会上就是阶级斗争。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利益和要求,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,各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斗争。这种斗争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。
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,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,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不断发生变化,一些阶级斗争胜利了,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;一些阶级斗争失败了,被历史淘汰。这种阶级斗争和阶级更替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。
二十八字史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,指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。它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,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变革的规律,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。
2、28字史论指的是唐代诗人谁的七言绝句
唐代诗人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,有“孤篇压全唐”之誉。其28个字的诗论被广泛称为“28字史论”。
这28字诗论是:“诗道之大,莫过于情;情之至也,莫过于辞;辞之华也,莫过于声;声之远也,莫过于远。”
这番诗论从诗的本质、情感表达、语言运用和意境营造四个方面,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唐诗的创作之道。
诗的本质在于传达真情实感,“诗道之大,莫过于情”。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,引起共鸣。
诗的情感表达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,“情之至也,莫过于辞”。语言是诗歌的载体,好的语言可以细腻地刻画情感,准确地传达意境。
再次,诗的语言运用要讲究声韵之美,“辞之华也,莫过于声”。声韵的和谐悦耳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,使诗歌朗朗上口,流传久远。
诗的意境营造要追求深远悠长,“声之远也,莫过于远”。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给人一时的快感,更要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回味,达到余音绕梁、耐人寻味的效果。
张若虚的这28字诗论,深刻揭示了唐诗创作的规律,成为后世诗人创作的圭臬。它不仅体现了唐诗的艺术追求,也反映了唐代诗歌理论的成熟与深邃。
3、二十八字史论指的是唐代诗人
唐代诗论中的“二十八字史论”出自杜甫之口,并被后世称为杜甫二十八字史论,非唐代诗人。其内容为:
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。不得中祓国,不堪托公卿。忧端积于心,发之似谶经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”
这二十八个字深刻地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,以及他怀才不遇的愤懑。
杜甫被誉为“诗圣”,其作品以沉郁顿挫,悲天悯人著称。其史论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,也体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命运的抗争。
二十八字史论作为杜甫诗歌思想的精髓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激励着无数文人士大夫关心时局,为民请命,也成为后人评价杜甫及其作品的重要依据。
4、二十八字史论指的是谁的诗歌
二十八字史论是一篇著名的史论,作者是南宋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袁枢。
二十八字史论,原载于袁枢的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卷首,全称为“史家之法,不外实录、编年、纪传三体。实录详于年月,编年详于朝代,纪传详于人物。取其中为史家之法。”
袁枢认为,史书写作不出“实录、编年、纪传”三种体裁。实录体详于年月、时序,代表作是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等;编年体详于朝代、君主更替,代表作是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;纪传体详于人物、事件,代表作是《三国志》、《晋书》等。袁枢提出,编写史书应综合这三种体裁的优点,“取其中为史家之法”。
二十八字史论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史书写作的三种主要体裁,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